书香飘逸·资源共享·思想百花园——走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院馆”)系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情报机构。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专业图书馆,院馆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独有的学术氛围,营造出一种既高端典雅又质朴平实的独特人文气质。无论是经常出入院馆的院内学者,还是偶来院馆造访的院外专家,都会被其特有气质、特色内涵所吸引,都会不由自主地驻足欣赏、流连忘返。
书香飘逸
院馆坐落在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中国社会科学院总部(以下简称“院部”)院内。笔者的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位于中央民族大学校园之中,距离院部较远。每次到院部办事,总会有一种“风尘仆仆”的感觉。因此,每次到院部,自己总是习惯性地先去院馆,把沉甸甸的书包存一下,“洗洗风尘”,然后再“从容镇定”地去院部有关部门办事。办完事,一定还要回到院馆来,喝上一杯免费热茶或咖啡,小憩片刻,亲身感受一下这里传递给造访者的阵阵温暖,以及飘逸出来的缕缕沁人心脾的书香。
院馆有着十分丰富的纸本图书馆藏,各类纸本书籍遍布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门类,收藏总量超过百万册,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新方志馆藏,是国务院学位办指定的哲学社会科学硕博士论文收藏单位,也是国内重要的古籍收藏机构。看着一排排整齐的载满书籍的密集书架,看着专门为最近出版书籍而设立的新书架,倚靠书架、随手翻阅书架上的论著,于书海之中恣意徜徉,犹如漫步在春天的花园,与久违老友见面,实在是一件令人陶醉的事情。
院馆有着宽敞明亮、恬然安静的阅览室。这里是学者们梳理资料、撰写论文的好场所。宽大的桌面便于资料的排放和展开;人性化的电插座设计,给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使用带来了便利。坐在舒适的座椅上,铺展开研究所用的资料,可以全身心投入论文写作之中。等查找资料或论文写作累了的时候,可以趴在桌子上小眯一会儿,也可以冲一杯茶或咖啡,转瞬又会活力满满。这里除了有免费的茶叶或咖啡之外,还有备用的一次性纸水杯、小纸片、签字笔,对于忘记带水杯、纸和笔的借阅者和阅览者而言,那可是温暖的福音呀!这些细微的善意表达,体现的是一种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是十分贴心、十分暖心的。
院馆的图书查找与借阅甚为便捷。院馆的工作人员,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全心全意为借阅者和阅览者提供各种服务:主动帮读者找书;会让暂时找不到书籍的借阅者留下联系方式,等找到了或者院馆以后购买到了,就立刻电话通知;他们的一个微笑、一个手势,带给借阅者和阅览者温暖如家的感觉。
在这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感觉已然难觅踪影;在这里,内卷的身心能够得到很好的舒展,郁闷的心情可以得到很好的释怀;在这里,城市的喧嚣、奔波的劳苦、工作中生活中的烦忧,悄然隐遁。院馆已然成为心灵得以慰藉和栖息的重要港湾。走出图书馆,就像充足了电一样,又可以精神饱满地去面对各种挑战、应对各种问题,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
资源共享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院馆在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加快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院馆的数字化建设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引进百余个各类电子资源数据库,整合国际组织开放资源近百个,覆盖学术期刊、图书、古籍、报纸、历史档案、数值数据、文献索引、参考资料等全类型,基本囊括国内外重要的学术出版物和专题信息资源。建设学术资源统一发现门户,实现数字资源一站式集成检索和获取。建设远程访问系统,打破局域网限制,实现随时随地访问使用各类数字资源。数字化加工上线古籍近两万册,图片超过百万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共享并不断发扬光大,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促进中华文明的不断传承与赓续。
自上线以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持续快速发展,立足全国、面向世界提供公益服务,成为世界上文献量最大的中文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平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目前上线的中文期刊种类繁多,上线的各类数据数量繁多,累计点击量、下载量非常高。个人注册用户几百万,机构用户上万家。其中,海外机构用户也超千家,在北美、欧洲及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都有了用户。系统功能不断完善,在实现网站平台平稳运行、持续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手机客户端、平板电脑客户端、微信小程序等功能。另外,积极建设媒体宣传矩阵、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倡导主流价值观,积极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积极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传播的环境与要求。院馆不仅服务了全国的社科研究机构、党政机关和大专院校,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资源的开放共享,而且走进了重要国际组织和知名高校,成为中国学术成果走向世界的重要传播平台,为促进我国优秀学术成果的海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发挥了积极作用。
院馆的数字化建设,为广大国内外机构和用户提供了开放型、公益性、权威性学术信息服务,院馆已然成为全球学术资源共享的重要平台。
思想百花园
院馆的一个突出特色在于它是古今中外思想精华的荟萃之地。各个学科门类、各个理论流派,古圣先贤、世界名流,举凡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思想之精华、各个思想大家的言论著述,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其足迹与身影。称院馆为博大精深的思想家园,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院馆依托专题文库和专题数据库,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系统优化升级的同时,将“治国理政”专题升级改版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栏目,建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库和数据库。全面系统收藏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文章、重要讲话、函电信件等原文原著,集中收集摘录各类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成果,努力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阵地和服务平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库和数据库的建成,为国内外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材料源泉与基础。
院馆还积极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化传播和宣传,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传播者、宣传者和实践者。推出了党的二十大专题栏目“喜迎党的二十大”“研究阐释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收集和展示重点期刊专栏文章和热点文章,“四报一刊”和《中国社会科学报》相关理论文章,以及权威主流媒体相关视频,大力宣传传播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广大用户提供相关文献信息服务。
在院党组的领导下,院馆提出了大数据时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信息平台”的建设目标。作为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引领和学术导向的一个重要风向标,院馆不仅营造出浓郁的学术氛围与学术气息,打造出舒适的书报借阅和阅览环境,而且不断展示自己在图书情报数据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与技术方法创新。院馆在注重提升传统纸本书籍报刊的利用与使用价值的同时,彰显出网络时代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展示出新时代新思想在院馆建设之中的重要作用与核心地位。
期待并坚信院馆能够更好服务于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广大学者,服务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服务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于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传播,能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